【詞 目】:暗箭傷人
【拼 音】:àn jiàn shāng rén
【釋 義】:有''暗中誹謗,攻擊''之意,放冷箭傷害人。比喻暗中傷人的行為或詭計。
【出 處】:宋·劉炎《邇言》卷六:“暗箭中人,其深次骨,人之怨之,亦必次骨,以其掩人所不備也。”
【用 法】:主謂式;作謂語、定語;形容在背地里耍手段傷害人,含貶義。
【示 例】:有荼毒生靈的強盜,有~的強盜。(清·李汝珍《鏡花緣》第五十八回)
【近義詞】:冷箭傷人、含沙射影、笑里藏刀、暗箭中人、惡語中傷、暗渡陳倉
【反義詞】: 光明正大、明火執(zhí)杖、襟懷坦蕩、直截了當、明目張膽
【歇后語】:床底下支張弓;樹陰里拉弓
辨析
暗箭傷人和“含沙射影”;都比喻暗中誹謗、攻擊或陷害別人。但使用的手段有差別;暗箭傷人使用的手段包括語言、行動、文字;程度比“含沙射影”重;“含沙射影”的手段只是語言等文的方面;并還有影射某人某事的意思。
典故
春秋時,鄭國的鄭莊公得到魯國和齊國的支持,計劃討伐許國。(許國是一個小國,在今河南許昌市。鄭國在許國的北邊,今河南的新鄭就是它當時的都城。)這件事情在《左傳·隱公十一年》里有記載。那年夏天,五月里,鄭莊公在宮前檢閱部隊,發(fā)派兵車。一位老將軍潁[yǐng]考叔和一位青年將軍公孫子都,為了爭奪兵車吵了起來。潁考叔是一員勇將,他不服老,拉起兵車轉(zhuǎn)身就跑;公孫子都向來瞧不起人,當然不肯相讓,拔起長戟飛奔追去。等他追上大路,潁叔考早已不見人影了。公孫子都因此懷恨在心。
到了秋天,七月間,鄭莊公正式下令攻打許國。鄭軍逼近許國都城,攻城的時候,潁考叔奮勇當先,爬上了城頭。公孫子都眼看潁考叔就要立下大功,心里更加忌妒起來,便抽出箭來對準潁考叔就是一箭,只見這位勇敢的老將軍一個跟斗摔了下來。另一位將軍瑕叔盈還以為潁叔考是被許國兵殺死的,連忙拾起大旗,指揮士兵繼續(xù)戰(zhàn)斗,終于把城攻破。鄭軍全部入了城,許國的國君許莊公逃亡到了衛(wèi)國。許國的土地于是并入了鄭國的版圖。
象公孫子都那樣趁人不備暗放冷箭的,就叫做“暗箭傷人”。不過,作為成語卻并不限指以暗箭為兇器,凡是采取任何不光明的手段暗地里伺機傷害別人的,都可叫做“暗箭傷人”。
故事1
劉攽,字貢父,據(jù)說頗有文才,尤其精于歷史的研究,曾參加司馬光主編的《資治通鑒》的編寫工作。宋朝邵博的《聞見后錄》中有他的一段故事,看來此人還相當幽默。故事說:有一次,有一位“中司”(官名,即“御史中丞”,專負彈劾監(jiān)察之責)想發(fā)動同僚攻擊某人。有人問劉攽,某人是否真有什么劣跡,中司竟要鳴鼓攻之。劉攽很冷淡的回答道:“中司自可鳴鼓兒,老夫難為暗箭子!”這里所謂的“暗箭子”,也就是暗害他人的冷箭。劉攽不愿意參與暗害他人的陰謀勾當,所以他說不充當暗箭子。(關(guān)于“鳴鼓”的典故,可以參看“鳴鼓而攻”)
故事2
春秋時,鄭莊公手下有兩位大將。一位歲數(shù)比較大,辦事比較穩(wěn)重,叫做潁考叔;另一位,比較年輕,辦事比較浮躁,叫做公孫子都。這兩人都很勇敢,可是公孫子都有一個弱點,總要跟別人攀比,別人一把他比下去,他心里就難受,有點兒嫉賢妒能。
有一回出征,鄭莊公讓潁考叔當先鋒,給了他二十輛戰(zhàn)車。公孫子都一看:怎么我這支隊伍就沒有戰(zhàn)車呢?他便直接跟潁考叔說:"您應(yīng)該把戰(zhàn)車撥給我十輛,因為我這后邊也是隊伍。我也需要戰(zhàn)車呀。""子都,我是先頭部隊呀。要是我給你十輛戰(zhàn)車,先頭部隊的戰(zhàn)斗力就減弱了;先頭部隊打不好,您這后繼部隊恐怕也很難取勝。從全局考慮,戰(zhàn)車我不能給您。"子都一聽很不高興,"同為朝臣,我要十輛戰(zhàn)車你都不給嗎?"兩個人爭了起來。最后,鄭莊公一裁決,潁考叔講的有道理。子都心里從此就懷恨潁考叔,"咱們走著瞧。"
后來,鄭國出兵攻打許國。潁考叔帶領(lǐng)著鄭軍第一個沖上了城頭,把許國的旗降下來,升上了鄭國的旗。子都趕到城下時,晚了一步,一看,又被潁考叔比了下去。他心里十分嫉妒,便摘弓抽箭,一箭就把潁考叔從背后給射死了。潁考叔這一死,子都沖上城頭說:"許國的都城是我攻下來的。"就這樣,子都帶著人馬班師回朝。鄭莊公出來迎接,并且在宮殿上設(shè)酒宴給子都慶賀勝利。酒宴上,鄭莊公問起潁考叔,子都說:"潁考叔將軍不幸,在前線中箭身亡。"于是,在酒宴之前,眾人先給潁考叔默哀,然后才開始飲酒。沒想到公孫子都可能是心中愧疚,或者是害怕鄭莊公發(fā)現(xiàn)真相,心里壓力太大,突然神智出了問題,端著酒杯便說:"你們知道我是誰嗎?我是潁考叔。"這一下,文武群臣都嚇了一跳,難道潁考叔的魂靈附到子都身上了?子都端著酒杯接著說:"我是被子都用箭射死的。"他便一邊這樣胡言亂語,一邊沖到高處,跳下來死了。京劇里有出戲,叫《伐子都》,說的就是這個故事。
這大概是最早的"暗箭傷人"的故事。不過,這個提法本身是什么時候產(chǎn)生的呢?原來,宋朝的時候,有一個御史中丞,是負責監(jiān)督朝廷百官,相當于檢察院檢察長一類的人物。這個御史中丞,看朝中誰覺得別扭,就在暗地里給他羅織罪名,在皇上面前彈劾他。為了要搜集別人的罪名,他便常常和其他的官員暗中勾結(jié)。有一次,聯(lián)系到老臣劉貢父,劉貢父說:"你要鳴鼓催陣,讓大家沖上去把某個官員扳倒,那是你自己的事。我可不干暗箭傷人的事。"
"暗箭傷人",就是指采取任何不光明的手段暗地里伺機傷害別人。
例句
1.造謠中傷;暗箭傷人;這是反動勢力慣用的伎倆。
2.改革家一定要堅定信念;做好會有暗箭傷人的準備。
【暗箭傷人|暗箭傷人的成語故事|意思|典故|近義詞|反義詞】相關(guān)文章:
1.暗箭傷人造句九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