欧洲有码中文字幕在线_久久美利坚合众国久久综合_日本A级中文在线_亚洲中文自拍另av

馮道:中國歷史上的的"政治完人"

時間:2021-11-16 16:57:02 文化
馮道(882——954),自號“長樂老”,贏州景城(今河北滄州)人。他先后輔佐了5個朝代(后唐、后晉、后漢、后周、契丹)的11位君主,而且朝朝公卿,最后全身而退,這不得不說是中國政治史上的一個奇跡。馮道是如何在亂世政壇中得以“長樂”的呢?

  善變而不失職守

  長期以來,許多史學(xué)家因為馮道沒有在王朝交替的時候“殺身成仁”而對他多加指責(zé)。司馬光對他的評價是“滑稽多智,浮沉取容”。不過,我們不應(yīng)該拘于這種傳統(tǒng)的愚忠思想。作為一名職業(yè)官僚,馮道雖然多次隨著朝代的更替改變效忠對象,但他卻對每一任皇帝都盡到了人臣的責(zé)任。

  正所謂“武死戰(zhàn)、文死諫”,對于身為文官的馮道來說,既然進入官場,自然而然就要博取名聲,這需要敢于說真話。敢說真話是有風(fēng)險的,但后面的利益也大,關(guān)鍵在于怎么操作。面對那些尚武的“馬上天子”,馮道不但了解其脾氣秉性,而且洞悉每件事情的要害,謀而后動,取得了很好的勸諫效果。

  比如在后梁時期,馮道在晉王李存勖手下效力。晉王親率大軍攻打梁朝,與梁軍隔黃河對峙。晉王帳下大將郭崇韜有一次惹惱晉王,晉王生氣地說:“讓三軍另選統(tǒng)帥吧,我讓賢回太原!”隨即命當時負責(zé)文字工作的馮道起草文件公布于眾。馮道拿起筆卻遲遲不動。晉王不斷地催促,馮道心平氣和地對他說:“起草文件是我的工作,你叫我做,我還能不做嗎?但是,如今大王屢建大功,正待平定南方敵寇,崇韜所諫并不過分,頂多您不聽他的就是了,何必大動肝火?若讓敵人知道了,以為我們君臣不和,于我們不利。”李存勖聽后醒悟過來。一會兒,郭崇韜也來向李存勖謝罪。一場內(nèi)部矛盾就此平息,馮道也因此受到了普遍尊重。試想馮道勸諫時不是以情理動人,并能提出切實可行的處理方案,而是像別人那樣斤斤于道德說教,甩大帽子壓人,其結(jié)果只能是火上澆油,搞不好還自身難保。

  再比如后唐天成、長興年間,連年豐收,中原比較安定。馮道卻進諫明宗說:“我以前追隨先帝(李存勖)的時候曾出使中山,在經(jīng)過井陘天險時,怕馬有個閃失,小心翼翼地緊握著韁繩,但到了平地就認為沒有什么值得顧慮了,結(jié)果突然給從馬上跌下受傷。在危險的地方因考慮周到而獲得安全,處于太平的環(huán)境卻因放松警惕而產(chǎn)生禍患,這是人之常情。”他向明宗推薦聶夷中的《傷田家詩》:“二月賣新絲,五月糶秋谷,醫(yī)得眼下瘡,剜卻心頭肉。我愿君王心,化作光明燭,不照綺羅筵,偏照逃亡屋。”明宗聽后很受啟發(fā),讓人將其詩抄下來時常吟誦。馮道正是以這種靈活的方式奉勸皇帝不要陶醉于眼下太平無事,而要居安思危,以百姓生計為念。

  雖然圓滑,但同其他許多“清流”一樣,馮道的政治生涯也是斷送在諍諫之上。當時,后周世宗要御駕親征北漢劉崇。馮道勸阻說人心未穩(wěn),不易輕動。周世宗自比唐太宗,認為后周擊敗北漢就像大山壓卵。馮道竟然出言譏諷他比喻得不恰當。周世宗一怒之下罷了他的相位,只命他負責(zé)修陵。陵修好不久,馮道就去世了,終年73歲。

  可見,馮道已經(jīng)盡到了一個臣子應(yīng)盡的“進諫”義務(wù),只不過他更注重技巧。在馮道看來,進言直諫是風(fēng)險投資,所以他致力于將風(fēng)險降到最小,把收益增到最大,身家性命、身后名節(jié)和不朽功業(yè),哪個都不能少,那種以死犯 諫的傻事,他是絕對不會做的。

  位高而不失清廉

  馮道的仕途可謂是一帆風(fēng)順,后唐莊宗時任戶部尚書、翰林學(xué)士,明宗時出任宰相。后晉高祖、出帝時均連任宰相,契丹滅晉后,被任為太傅,后漢代晉后任太師,后周代漢后依然任太師。不過,縱然是“一人之下,萬人之上”,馮道依然不失清廉的本色。

  馮道年少時家境貧寒,深知百姓艱辛,發(fā)達后依然非常儉樸。外出打仗的時候,馮道就在軍中搭一茅庵,鋪草而眠,所得俸祿與左右下屬同享。有的士兵將掠來的美女送給馮道,他將其安置好,等找到她家人后再送回。

  馮道的父親去世了,已經(jīng)官至戶部侍郎、翰林學(xué)士的他立刻解職回鄉(xiāng)守孝,僅住在一間茅草屋里,過著清苦的生活,自己種地,自己砍柴,還經(jīng)常悄悄地為勞動力不足的人家耕地;所得朝廷俸祿尚有剩余,全部拿來救濟受災(zāi)的鄉(xiāng)鄰;當?shù)毓賳T知道他回來了,要饋贈給他禮物,他一律婉言謝絕。有一次,皇帝想送他一份生日錢財,馮道也以“父母早死,不記生日,堅讓不受。”

  所以,晚年馮道曾于心無愧地宣稱:“在孝于家,在忠于國,日無小道之言,門無小義之貨。所愿者,下不欺于地,中不欺于人,上不欺于天,以三不欺為素。”他希望死后選擇一塊無用之地埋葬即可,不像別人那樣嘴里含珠玉下葬,也不穿豪華的壽衣,用普通的粗席子安葬就行。即便是對他持否定態(tài)度的“正史”也承認他居官“能自刻苦為儉約”《新五代史·馮道傳》)。“在相位二十余年,未嘗以片簡擾于諸侯”(《舊五代史·馮道傳》)。僅這一點,就足以讓那些“十萬雪花銀”的“清知府”們無地自容。

  馮道用實際行動告訴我們,為官之道首要在于“正”,只有廉潔自律,馮道才能獲得那么多帝王的信賴和同僚的尊重,才能在官場中游刃有余。正如他晚年所做的一首表明自己做官訣竅的詩中所說:道德幾時曾去世,舟車何處小通津?但教方寸無諸惡,狼虎叢中也立身!

  文弱而不失膽略

  馮道乃一介書生,雖然文弱,但頗有膽略。后漢皇帝劉知遠為了收集牛皮,制作胄甲,曾頒布了一道“牛皮法”。規(guī)定民間如果死了牛,牛皮必須交公。有一次,上黨地區(qū)有20多人違犯 了“牛皮法”,當?shù)氐呐泄僬J為這項法令不合理,反對執(zhí)行死刑,還大膽地上書給劉知遠。劉知遠大怒,下令將犯 人和判官一塊處死。

  馮道卻據(jù)理力爭,劉知遠最終釋放了與該案件有所牽連的所有人。

  除了在內(nèi)政上敢逆龍鱗,在外交上馮道也顯示出過人的膽識。后晉時,契丹皇帝得知馮道的名望,指名要求馮道出使,想把他留在契丹。面對有去無回的形勢,所有的人都主張馮道不要出使,但馮道為了國家的安寧,坦然出使契丹。到契丹后,契丹皇帝多次用放他走來試探他,馮道卻擺出一副長期停留的架勢。他先將契丹皇帝賜給他的全部錢財,換成過冬取暖用的柴炭,當契丹皇帝準許他回歸時,他又上表三次懇請留下,被拒后還滯留了一月余才上路。

  一路上,馮道走走停停,磨磨蹭蹭,折騰了兩個月才走出契丹邊境。身邊的人問他:“出使契丹仍能活著回來,猶如漏網(wǎng)之魚,要是別人,只恨沒長兩只翅膀,走得越快越好。你怎么卻這樣慢慢騰騰的呢?”馮道解釋說:“你走得再快,他們?nèi)粽嬉獙⒛阕坊厝ィ憬K歸是逃脫不掉的。還不如走得慢點,他們反而不會來追了。”

  盡管“正史”對馮道多有微詞,但以我們今天的價值標準來判斷,馮道可以說是一個完人。他對形勢有著清醒的認識,不跟著別人一條道走到黑;他忠于職守,辦事情既有原則也講究技巧;他清正廉潔,一心為民;他有膽有識,謀略過人。置于五代十國那段風(fēng)云變幻的歷史時空下,也只有這樣的人才能保持人格的獨立、為民請命后還能全身而退。對于投身于職場的現(xiàn)代人來說,馮道身上有著太多值得學(xué)習(xí)的地方。

【馮道:中國歷史上的的"政治完人"】相關(guān)文章:

1.馮道簡介|生平

2.馮道:中國歷史上的的"政治完人"